捷嘉 ·关注 | ①春节后白条猪肉价格震荡缓跌 3月或延续②2024年生猪产业与技术发展状况

★ 目录 ★

01

美国拟向中国船只收取高额港口费

02

签署6份合作协议 中国-阿联酋贸易与投资论坛在迪拜举行

03

中澳关系止跌回稳 澳农产品再度跻身中国进口前三甲

04

双方货物优先查验 中国与布隆迪AEO互认明起实施

05

春节后白条猪肉价格震荡缓跌 3月或延续

06

2024年生猪产业与技术发展状况

07

中国首次扩大监测采集日本鱼类样本

08

中国在2024年进口俄罗斯蟹价值达到11.4亿美元

09

全球三文鱼价格波动加剧,中国市场全面下跌

01

美国拟向中国船只收取高额

港口费

来自SeafoodNews消息,特朗普政府计划对中国航运公司及所有驶入美国港口的中国建造船只征收高额费用,使得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已经超出了关税范畴,局势进一步升级。

根据该提议,上述船只每次进入美国港口时都将被征收数百万美元的新费用,而这些费用最终很可能会通过提高运费转嫁给美国的进口商和出口商。

此举将直接打击中国航运和物流巨头中远海控,它是按运力计算的世界最大航运公司。

拟议中的费用还将影响马士基和地中海航运等大型非中国公司,这些公司已从中国繁忙的船厂购买了大量船只。大型集装箱船会多次停靠美国港口,费用会大幅累加。

中远海控、马士基和地中海航运未回应置评请求。


来源:渔博会CFSE

发布时间:2025年3月3日 10点59分


02

签署6份合作协议 中国-阿联酋

贸易与投资论坛在迪拜举行

当地时间2月27日,中国-阿联酋贸易与投资论坛暨第三届链博会推介会在迪拜举行,中阿两国商协会和企业代表等120余人参加活动。

中阿相关企业和机构现场签署6份合作协议

活动期间,中阿双方相关企业和机构现场签署6份合作协议。

这6份合作协议涉及金融、能源、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中国贸促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阿联酋在东西方的经贸交往中扮演重要的桥梁作用,希望这次能通过阿联酋辐射整个中东和非洲,更好助力国际经贸发展。

一些参会的外国政商界人士长期关注中国政策,并表示将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继续加强合作。

中阿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 卡西姆·特法利:在世界各国的动荡中,中国的经济还在继续发展,我相信随着中国实行更多的开放政策,世界的发展机会将会更多。

与会嘉宾:外资“朋友圈”看好中国市场

在阿联酋经贸交流活动期间,多家外资机构表达了他们对于与中国合作的信心与愿景。

本次论坛活动在纳斯达克迪拜的会场举行,记者注意到,去年就在同一间会场还举行了价值20亿美元的中东首笔中国主权债券摇铃上市仪式。作为全球伊斯兰债券最大交易所的纳斯达克迪拜多次向中国伸出合作的橄榄枝。截至目前,纳斯达克迪拜累计债券上市总额中约12%来自中国发行人。

纳斯达克迪拜中国战略拓展负责人 邱慧敏:目前,纳斯达克迪拜共有130亿美元的债券来自中资债券发行人,涵盖21笔发行,其中包括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债券。与此同时,我们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这些举措也进一步促进了中阿金融市场的联动。

同样在中阿经贸合作中嗅到商机的还有外资银行。在渣打集团刚刚公布的2024年业绩中,渣打中国收入和利润都实现了双位数增长,企业负责人表示,渣打把中国市场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进行长期投入和深度耕耘。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副董事长 鲁静:我们定位自己是一个连接器,这段时间也在合作。我们2024年全年经营收入和经营利润都是双位数增长。中国给予了像渣打这样的外资银行巨大的机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年3月3日 08点26分


03

中澳关系止跌回稳 澳农产品再度

跻身中国进口前三甲

2月28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布数据,澳大利亚在2024年已重返中国农产品进口第三大国家,多年前巴西、美国、澳大利亚连续占据中国农产品进口前三甲的格局得以重现。相关专家28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澳大利亚农产品对华出口的变化轨迹契合着中澳经贸关系的起伏。随着双边关系止跌回稳,中国企业进口意愿在增加,大麦等多个农产品再次进入中国市场,助推了澳农产品在中国进口中的整体排名。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为中国六大进出口商会之一,每年例行发布农产品年度进出口概况。根据该商会28日的数据,以金额计,巴西、美国和澳大利亚为我国去年农产品进口最大的三个国家。其中,巴西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进口国,共计向中国出口525.68亿美元。美国排名第二,金额为275.32亿美元。澳大利亚排名第三,为120.37亿美元。


《环球时报》记者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历年可查询的数据发现,2017至2020年间,巴西、美国、澳大利亚一直是中国农产品进口最大的三个国家,期间位次未发生过变化。但澳大利亚的排名在2021年下滑至第六,这一年,澳大利亚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也萎缩至不足百亿美元。

拐点发生在2022年,在随后的三年间,澳大利亚先后超过印尼、新西兰和泰国等国家,农产品出口金额的位次逐年前移,直至2024年又一次成为第三。再度与巴西、美国组成了中国农产品进口前三的昔日格局,其出口额也再度攀升至百亿美元之上。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2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澳大利亚农产品在中国进口来源国中排名的变化轨迹,其实也与中澳经贸关系的起伏相契合。他说,澳大利亚莫里森政府时期坚持反华立场,使中澳关系在2020年滑落至谷底,澳对华贸易也受到影响,涉及澳大利亚大麦、葡萄酒、龙虾、牛肉等多个领域总价值逾200亿澳元的产品出口。

2022年,澳大利亚现任总理阿尔巴尼斯上台,致力于和中国一道恢复和改善双边关系,2022年成为中澳关系的“稳定之年”。随后,中澳间的农产品贸易问题陆续得到妥善解决。陈弘进一步表示,2024年是中澳关系“巩固、发展并实现全面转圜之年”,随着双边关系的重回健康稳定轨道,澳大利亚农产品对华出口恢复正常,这推动了澳大利亚重返中国农产品进口前三。

陈弘向《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而中国则是全球矿产和农产品重要的消费国和进口国,中澳经济高度互补、合作空间广。中澳应该倍加珍惜双方关系全面转圜的不易成果,推动中澳关系行稳致远。这符合两国长远利益,也将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发布时间:2025年3月3日 20点10分


04

双方货物优先查验 中国与布隆迪

AEO互认3月1日起实施

3月1日起,中国海关与布隆迪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将正式实施,与中国实施AEO互认的国家(地区)达到48个。布隆迪成为继乌干达、南非之后第三个与中国实施AEO互认的非洲国家。

互认实施后,两国AEO企业将享受到双方海关给予的更低进口货物查验率、对需要实施实货检查的货物予以优先查验、指定海关联络员以负责沟通处理AEO企业在通关中遇到的问题等多项便利措施。

中国与布隆迪互为最重要贸易伙伴。中国的橡胶轮胎、内燃发动机、电子产品、汽车及零件、机电产品、纺织品等商品在布隆迪市场广受欢迎,而布隆迪的矿产品、茶叶、咖啡、牛油果和宝石等商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逐步扩大。2024年,中布双边贸易额8.04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中国从布隆迪进口1.63亿元,同比增长1.4倍。中布双边AEO互认的实施,将进一步便利跨境货物流通,促进双边经贸合作发展。

海关总署将继续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扩大AEO互认范围,加强与非洲国家AEO合作。同时,进一步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持续提升AEO企业享惠水平,构建诚信安全的一流口岸营商环境。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年3月3日 16点32分


05

春节后白条猪肉价格震荡缓跌 

3月或延续

节后猪肉市场供大于求,下游销售难度较大,屠宰企业多减量保价。随着需求逐渐恢复常规,叠加分割入库的意愿小幅提升,但难改供应充足、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3月白条猪肉价格或继续震荡走低。

春节结束后,猪肉价格呈现震荡缓跌的情况。卓创资讯数据监测显示,截至2月28日,全国瘦肉型白条猪肉均价为19.23元/公斤,环比下滑7.52%,同比下滑1.74%。节后,终端需求较春节前明显下滑,养殖、屠宰企业陆续复工,市场供大于求,猪肉价格下跌;而后随着学校开学、终端家庭需求缓慢恢复,供需博弈,价格出现缓跌。

冻品库存:止跌后微幅走高

本月冻品库容率呈“降后微涨”的趋势。截至2月末,卓创资讯监测全国重点屠宰企业冻品库容18.04%,较1月上涨0.0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5.61个百分点。春节后,市场缓慢恢复活力,部分食品厂采购原料,但成交量有限,冻品库存降幅一般;下半月,随着东北地区原料价格降至屠企心理价位附近,部分企业有少量主动入库,同时进行了两次收储,华东、东北及华中部分屠宰企业承接订单,增加了分割入库量。

3月初有国储轮库,企业承接积极性较大,同时原料价格仍有下滑预期,屠企或有少量入库行为。预计3月冻品库容率或小幅上涨空间。

批发市场:春节后到货量缓慢提升

本月国内重点批发市场到货量呈“跌后缓增”的走势。卓创资讯监测2月全国重点批发市场日均到货量2.23万头,环比下降34.60%。春节假期结束后,部分市场仍暂未开市,仅部分经销商少量拿货运营;元宵节后,市场与经销商全面开工,但此时家庭消费增量有限,餐饮需求量一般,市场成交活力平平,经销商拿货亦较为谨慎,到货量缓慢增加。

3月,屠宰企业的原料成本降幅有限,需求暂无利多提振,经销商拿货意愿一般,市场到货量或变动较小。预计3月批发市场到货量或小幅先增后减,波动不大。

跌势难改 3月或继续震荡缓跌

从供应来看,3月上游规模养殖场出栏计划增加,但当下猪价偏低,存在部分“二育”入场的情况,屠宰企业低价收购难度仍存;同时北方屠宰企业有少量逢低入库操作,鲜销量或有所减少。从需求来看,3月学校、单位常规运转,家庭消费亦有提升,终端消费较2月略有好转,但幅度十分有限,叠加禽类及牛肉等替代品影响,预计下月屠宰企业销售情况依旧不佳。所以供需僵持运行之下,白条猪肉价格或震荡缓跌。


来源:卓创农业

发布时间:2025年3月3日 14点14分


06

2024年生猪产业与技术发展状况

摘 要:2024年我国生猪产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去产能,全年生猪出栏70 256头,同比下降3.3%,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生猪价格走势呈现倒“V”型特征,全年平均每头肉猪获利214元。国际猪肉贸易下降,我国进口显着下降至130万t,创近9年新低,降为第三大猪肉进口国。本文总结了2024年度国内外生猪生产与贸易概况,分析了生猪产业不同技术领域的变化,展望了2025年生猪产业发展前景,并提出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01.生产变化分析

  1.1 国内生猪生产变化


  2024年,全国生猪出栏70 256万头,同比下降3.3%;猪肉产量5 706万 t,同比下降1.5%。2024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2 743万头,同比下降1.6%;能繁母猪存栏4 078万头,同比下降1.6%,超过能繁母猪调控基准4.56个百分点,接近调控绿色区域上限。但总体去产能速度仍较慢,出现头部企业增加产能、中小散户加速退出的局面。


  1.2 世界生猪生产变化


  2024年,全球生猪存栏量为75 930万头,同比下降2.42%,猪肉总产量11 60万t,同比下降0.24%。饲料原料方面,全球玉米产量达到12.30亿t,同比增长6.03%。大豆总产量为3.95亿t,同比上升4.32%,其中巴西大豆产量同比下降5.55%。预计2025年全球猪肉产量将稳定在1.15亿t。欧盟、巴西和美国猪肉产量有望增长,我国猪肉产量将受国内需求影响,呈小幅下滑趋势。


  02.市场与贸易变化分析

  2.1 市场价格变化


  2.1.1 国内市场价格变化


  2024年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呈现倒“V”型特征。年初供应持续缩减背景下,1月至8月中旬现货价格呈上升趋势,5月下旬至6月中上旬,猪价升至19元/kg,8月中旬达到21元/kg,8月下旬随着供应增加,价格逐步回落,至12月底,跌破16元/kg,全年全行业头均盈利214元。


  牛肉、禽肉等替代肉类产品价格低迷,对猪肉消费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2024年上半年肥猪需求相对旺盛,1月份,多地标肥差价在-0.5~-0.7元/kg;5月份差价逐步缩小,市场对肥猪的需求下降。下半年差价反弹走高,标猪需求上升。7月份开始,多地标肥差价逐渐扩大,在10月份达到较高水平,但整体上差价小于上半年。


  2.1.2 世界市场价格变化


  2024年美国年初猪价约为14.65元/kg,年末价格涨至14.95元/kg。欧盟年初价格约为17.05元/kg,环比上涨5.9%,同比下跌0.5%,年末猪价为15.30元/kg。巴西年初猪价为13.84元/kg,年末猪价为16.64元/kg。全球生猪市场价格受到中国生猪产能变化的影响。


 2.2 生猪贸易变化


  2.2.1 我国生猪贸易变化


  2024年我国猪肉进口显着下降至130万t,同比下降31.47%,进口量创近9年新低,成为第三大猪肉进口国;猪杂碎进口110.58万t,同比下降3.5%。出口方面,我国肉类(含杂碎)出口63万t,同比增长45.7%。其中,猪肉出口2.77万t,同比增长3.4%,为近4年最多出口量;猪杂碎出口6.66万t,同比增长6.8%,近4年均多于猪肉出口量。


  2.2.2 世界生猪贸易变化


  2024年全球猪肉贸易进出口总量出现下滑。进口方面,全年总进口量为882.7万t,同比下降4.06%。日本、墨西哥和中国在进口市场保持领先地位,进口总量占全球的47.07%。我国猪肉进口量显着下降,是全球进口量下降的关键因素;日本进口量相对稳定,维持在143.0万t;墨西哥进口量则上升5.24%,至142.5万t。出口方面,全球猪肉出口总量1 031.3万t,欧盟、美国、巴西和加拿大是主要猪肉出口国,其总出口量占全球比重88.91%。欧盟猪肉出口量持续下滑,自 2020 年以来对全球市场产生重大冲击,巴西和美国出口量显着上升。


  预计2025年全球猪肉贸易总量将呈上升趋势,进口方面,中国、日本和墨西哥等主要进口国需求稳定,有望推动全球进口量增至902.6万t;出口方面,在美国和巴西的带动下,2025年全球出口总量预计增至1 041.8万t。


  03.加工与消费变化分析


  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屠宰量为33 773万头,同比下降1.7%;猪肉消费量为5 795.2万t,预计2025年消费量为5 680.0万t。猪肉消费主要为热鲜肉、冷鲜肉和冷冻肉,国内消费趋向于南方,奠定了热鲜肉消费的主导地位,其市场份额为49%,冷鲜肉为26%,冷冻肉为25%。消费方面,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28.1kg/年·人,同比下降7.8%。


  04.技术研发变化分析

  4.1 遗传改良技术研发变化


  4.1.1 国内遗传改良技术研发变化


  一是猪复杂性状多组学遗传解析。通过整合多组学大数据,发布了迄今最大规模的猪多组织遗传调控效应图谱——PigGTExAtlas,开展了整合多组学数据的大规模猪复杂性状遗传解析。构建了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猪下呼吸道微生物基因和基因组集,以及迄今为止个数最多的猪图形泛基因组,揭示了猪肺炎支原体菌株引起猪肺部病变的机理以及BTF3基因在肌肉脂肪沉积中的关键作用。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技术进一步解析猪繁殖和肉质等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


  二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攻关。通过对1 011头地方猪的高深度测序,构建了中国地方猪种千猪基因组数据集和基因组填充参考面板,开发了适用于多种遗传变异的基因组选择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提升了基因组育种值估计准确性。


  三是新品种(配套系)培育。海聆I号黑猪、龙民黑猪、蓝思猪等3个配套系通过国家审定,“楚乡黑猪”等5个黑猪新品种提交国家审定。持续开展多种杂交组合试验,在保留地方猪种肉质优良特性的基础上,提升培育品种(配套系)综合生产性能。


  4.1.2 世界遗传改良技术研发变化


  一是整合多组学遗传解析技术。通过整合基因组、转录组、表型组、代谢组、表观基因组等多组学数据,深入解析猪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揭示基因变异与表型表现的因果关系,推动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和关键经济性状(如生长、抗病、繁殖)的遗传基础挖掘。


  二是人工智能(AI)技术。AI技术为育种提供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通过 AI 算法分析基因型和表型数据,优化选育效率,减少人为偏差;AI在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和分子育种仿真中的应用加速了优良基因型的识别和育种进程。


  三是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技术取得突破,精准编辑猪基因组,显着提升抗病性、肉质和繁殖能力。Genus公司已完成从小规模实验到大规模商业应用的过渡,哥伦比亚已批准其上市。哥伦比亚也成为全球首个批准基因编辑抗蓝耳猪的国家。


  四是精准育种与生态育种。精准育种与生态育种在生猪遗传改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优化猪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表现,注重动物福利和环境适应性,在提升生产性能的同时减少环境负担,推动可持续发展。


4.2 营养与饲料技术研发变化


  4.2.1 国内营养与饲料技术研发变化


  一是精准营养。主要集中在不同生理阶段日粮营养需要量的研究,建立消化能和代谢能的预测方程,基于成像系统、智能识别系统、降维和机器学习分类算法等建立饲养智能系统和参数收集,为实现饲料养分的高效协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饲料原料营养价值精准评定。完成132种畜禽常用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参数评价,初步构建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同时开展新型饲料资源和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开发与利用。


  三是减抗替抗饲料营养关键技术研究。国内研究大量关注饲料添加剂和膳食配比在提高仔猪免疫力和生长性能中的作用,同时开展植物提取物、功能性多糖、发酵饲料对提高育肥猪生长性能、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的作用研究。


  四是豆粕减量替代与非粮饲料生物发酵提质增效。从发酵饲料、酶制剂 等角度开拓饲料蛋白来源,利用生物发酵技术提高动物的吸收利用效率,为开发蛋白饲料资源和降低饲料成本提供技术支撑。


  4.2.2 世界营养与饲料技术研发变化


  一是精准营养。主要集中在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净能(SID Lys/NE)、 标准回肠可消化缬氨酸/赖氨酸(SID Val/Lys)、支链氨基酸/赖氨酸(BCAA/Lys)、亮氨酸(Leu)和组氨酸/赖氨酸(His/Lys)等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研究,测定玉米、油籽粕和纤维原料的能值,建立猪饲粮消化能/总能、代谢能/总能的预测方程。


  二是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围绕甘蓝废粕、鹰嘴豆饲粮、冷榨油菜籽粕、不同产地小麦和腰果干苹果浆等地源饲料资源开展的营养价值及养分消化率的评定,测定玉米、油籽粕和纤维原料的能值,建立猪饲粮消化能/总能、代谢能/总能的预测方程。


  三是抗生素替代。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健康水平为核心,探讨益生菌、益生元和植物提取物等功能性饲料添加剂、调整膳食成分等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仔猪抗病能力中发挥的作用。


  四是豆粕减量替代。围绕非常规饲料和地源性饲料原料(如甘薯、青贮木薯、木薯皮粕等)开展研究,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如挤压、灭菌时间、干燥温度和粉碎方式等)对非常规饲料回肠消化率、豆粕日粮氨基酸消化率和氨基酸回肠消化率的影响。


4.3 疾病防控技术研发变化


  4.3.1 国内疾病防控技术研发变化


  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仍然严峻,毒株多样,I型/II型重组毒株已成为田间优势流行株,且有新的重组模式出现,感染猪场精准剔除难度增大。拓展对重组病毒的保护,提升保护效力是非洲猪瘟疫苗开发的新挑战。明确了非洲猪瘟病毒感染脾脏的主要细胞群,揭示其抑制抗原递呈和中和抗体无法产生的机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优势基因型由G2a变为G2b和G2c,基于新毒株的疫苗研发成为研究趋势;基于IgA-ELISA的母猪免疫效果评估、后备母猪驯化、母猪产前免疫和加强产房生物安全及温湿度管理为其防控关键。疫苗免疫,结合药物治疗、淘汰无治疗价值的病猪,改善通风和环境卫生,成为细菌病防控技术趋势。种猪场开始意识到净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重大疾病可显着提升种猪质量和降本增效,2024年新增国家级猪伪狂犬病净化场25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净化场3个。


  4.3.2 世界疾病防控技术研发变化


  2024年,非洲猪瘟主要在欧亚大陆流行,37个国家/地区累计报告6 464起疫情,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防控难度大,对经济和社会影响深远。亚太地区通过东盟等区域合作机制,依据《2023-2028年非洲猪瘟防控战略》,协调各国的防控行动以减少疫情跨境传播。美国和西班牙相继出现以L1C 1-4-4和Rosalia为代表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高毒力变异株,具有致高热和高死亡率特征,其临床危害和疫苗对其交叉保护效果备受关注。开始关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亚单位疫苗及与猪轮状病毒二联疫苗等新型防控产品的开发,以及基因编辑流行性腹泻抗性猪的培育。多病原混合感染高通量检测以及猪呼吸道病多价亚单位疫苗将成为开发热点。


4.4 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研发变化


  4.4.1 国内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研发变化


  2024 年全国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超70%,养猪设施智能化、自动化及精准化取得显着进展,成功研制了妊娠母猪小群散养精准饲喂站、妊娠母猪个体精准饲喂器、哺乳母猪智能饲喂机;深度学习、机器视觉、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猪只行为习惯识别、猪只无接触体尺体重测定、智能点数、母猪发情鉴定、猪只健康状态预测等应用逐渐增加;智能化、多维感知与数据分析技术的融合,实现对猪舍内温湿度、氨气浓度等环境参数动态监测与智能优化调控;智能饲喂系统与环境控制系统的协同优化,提升猪群的饲料转化效率和健康管理水平;履带式、轮式猪舍地沟清粪机器人、猪舍遥控消毒机器人等的应用,降低了劳动强度。


  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24〕7号)发布,加速推进废弃物精细管理和有效回收。粪便堆肥、粪污氮磷回收、废水 / 沼液养藻是资源化利用研究的主要方向。能源化利用的研究重点仍是沼气化利用效能提升技术和装置工艺优化,以及沼气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系统集成。减少碳排放,粪污沼气利用也将是国际国内碳交易项目研发重点。粪污无害化关注抗生素、抗性基因、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消减规律和减排。废水达标处理聚焦生化与物化工艺研究创新与改进,研发了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是传统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去除速率的10倍,且已逐步走向工程化应用。养殖业气体排放智能化监测设备、量化评估技术的创新也成为行业研究热点。


  4.4.2 世界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研发变化


  美国农业部通过支持基于人工智能的环境预测与自动化调控技术,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于养殖环境中,研发的动态调控 算法提升了舍内环境(如温湿度、空气质量和光照条件)的稳定性与响应效率。欧盟在《绿色农业发展计划》框架下深化了零排放技术研究,以粪污处理与能源回收系统的耦合为核心,构建基于沼气发酵的闭环养殖模式,大幅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为实现气候中和目标奠定基础。气候变化对全球生猪产业的影响使气候适应性技术的研发受到重视。通过创新型隔热材料和可调通风系统开发,优化了猪舍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热稳定性和能源利用效率。探索多组学数据与环境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整合传感器数据、环境动态模型和健康监测算法,健康调控与环境管理协同优化取得进展。


4.5 加工技术研发变化


  4.5.1 国内加工技术研发变化


  智能化分级、分割技术与设备依然是研发的热点和难点,以提高生猪屠宰加工的效率,确保生猪屠宰质量与安全;自主研发的立式智能三段分割技术及设备3.0,突破传统卧式分割设备的局限性与短板,分割误差降低至3 mm以下。新型保鲜、新鲜度和温度指示技术受到关注,生物基可降解的多维活性保鲜薄膜和涂层依旧是研究热点,近冰点附近温度指示可降解标签是目前研发的难点。肉品安全及控制方面,关注优势腐败菌和致病菌的新检测和防控技术的研发。加工方面,肉制品发酵剂、钠盐替代、脂肪替代等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AI赋能的肉品无人工厂技术成为下一代加工领域研发热点。天然产物替代防腐剂在预制菜保鲜领域的应用势在必行,精准冷链控制成为预制菜质量保障的基石。探索新型营养化加工方式、开发功能化、营养型肉制品成为研究的热点。


  4.5.2 世界加工技术研发变化


  屠宰分割领域,主要关注屠宰方式和宰后管理对猪肉品质的影响机制和调控技术。副产物利用方面,欧美国家研发了产业化的畜禽血液基于还原态保持、血蛋白质靶向酶解等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了高效分离提取与柔性联产技术、胶原蛋白和骨多糖等高值化产品绿色制备提取技术。肉品加工方面,冻干闪释、“分子帽”等营养强化技术和基于绿色包埋物控缓释的肉品风味强化技术开始成为加工领域研究热点。冷链物流方面,基于AI、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肉品无人储运保鲜技术,基于指纹图谱、光谱技术、智能在线控制和可视化安全预警的冷链环境因子动态变化在线监控技术成为研究热点。研发自动分拣机器人,建立肉品无人保鲜仓、肉品物流信息平台,低成本、高精度、能产业化的肉品品质预测智能标签和温度敏感性标签是现阶段研发的重点和难点。


4.6 产业经济技术研发变化


  4.6.1 国内产业经济技术研发


  国内生猪产业经济技术研发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智能化和规模化及其影响。智能化和规模化的养殖模式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随着中小型养殖户的逐渐退出,大型养殖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并逐步成为主导者。二是成本优化和行业格局重塑。大型养殖企业通过重整业务,聚焦核心业务,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市场竞争与区域协作。仔猪购销成为竞争的新高地,猪企通过控制仔猪成本来稳定养殖成本,推动行业专业化分工。山东、河北等地的生猪专业化育肥迅速发展,形成区域间协作网络,促进生猪产业区域协同发展。


  4.6.2 世界产业经济技术研发


  全球生猪产业经济的发展以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和市场需求为核心,注重数智化、环保和动物福利,通过政策支持和全球化布局提升竞争力。技术创新方面,广泛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控生猪生长状况、健康状况和环境参数,优化饲料投放和疾病预防。可持续发展方面,注重减少生猪养殖业碳足迹,通过改进饲料配方、优化粪污处理和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环境影响。消费者对动物福利的关注推动养殖场改善饲养条件。政策与法规方面,对养殖场的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推动企业采用更清洁的生产方式。许多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动物福利,要求养殖场提供更人性化饲养条件。政府通过补贴、税收优惠和技术支持,鼓励企业采用可持续的养殖模式。


05.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与展望


  5.1.1 母猪繁殖效率整体偏低


  2024年我国每头母猪提供上市猪为17头,相对 2023年提高0.3头,但与养猪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国家核心育种场的数据,2024 年长白、大白猪总产仔数分别达到13.9头和 14.48头,具备了高繁母猪遗传潜力,加快推动核心育种场的优秀基因向全国扩散显得尤为重要。


  5.1.2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严峻,疾病净化是大势所趋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非洲猪瘟病毒毒株持续变异重组,表现出和原始毒株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感染传播特征,生猪养殖各环节都存在非洲猪瘟病毒的严重污染,对疫病防控造成了不利影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行性腹泻仍是规模化猪场的主要疾病,病毒持续变异、经济损失大,以生物安全为前提的综合防控是最优选择。细菌病混合感染仍是常态,需关注规范饲养、精准免疫和科学用药。推动种猪场非洲猪瘟、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口蹄疫的净化是大势所趋,推动非洲猪瘟生物安全区建设,加强区域控制是目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的必由之路。


  5.1.3 饲料原料价格回落推动生猪养殖盈利,豆粕减量与合成生物技术发展成果显着


  2024年,我国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大幅回落,全国 64 个城市玉米(14%水分) 平均价格2 318.61元/t、 豆粕(43%粗蛋白)出厂(含税价)3 243.30元/t,同比分别下降14.4%和20.4%。规模化养殖企业综合成本降至14元/kg以内,叠加猪价上涨,推动生猪养殖全年盈利。同时,2024 年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豆粕减量,全国饲料行业深入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推广低蛋白日粮等实用技术,全国工业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为12.6%,同比下降 0.3个百分点,相当于节约豆粕 127万t。同时,简化饲用氨基酸、微生物蛋白等相关产品的评价程序,加快应用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及相关产品审批上市供应。支持饲用豆粕替代产品生物制造技术研发创新与示范应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生猪养殖高质量发展。


  5.1.4 生猪养殖设施化、智能化加速,中小规模养殖亟待扶持和提升


  2024年全国生猪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了 70%以上,养猪设施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及精准化取得显着进展,养殖场环境控制向自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健康调控与环境管理协同发展,废弃物精细管理和有效回收加速推进,政策导向和科技创新共同推动产业技术优化升级。在这种形势下,中小规模养殖资本短缺、技术不足、人才缺乏、规模效益差的劣势进一步显现,中小规模养殖亟待扶持和提升,确保在乡村振兴中广大生养殖户能够持续从事生猪养殖,获得基本的利益保障。


  5.1.5 猪肉及制品全链条冷链化是大趋势


  构建我国特色猪肉质特性大数据库和高值化加工技术体系,装备国产化、智能化、信息化屠宰加工设备和控制系统,突破高寒、高海拔等特殊地区和婴幼儿、老年等特殊人群肉质品加工关键技术,进行肉品加工工艺的营养化改造。加快构建新一代肉制品加工类标准体系,构建产业化绿色精准保鲜技术体系,研发国产生鲜肉及肉制品全链条智慧冷链运输系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5.1.6 生猪产业复杂多变,我国进口量降至9年低点


  2024年,我国生猪生产、市场与贸易、加工与消费等 方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国内生猪出栏与存栏规模同比下降,但养殖企业因猪价上升与成本下降,经营利润得到提升;国际上,全球生猪养殖存栏与出栏量下降,中国、欧盟和美国主导全球生产格局。市场与贸易方面,我国生猪市场价格呈倒“V”型走势,全球猪肉贸易进出口总量下滑,我国进口量降幅显着,至9年来最低点。加工与消费领域,屠宰量下降,消费结构变化,低价牛肉、鸡肉等替代效应明显。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快本土猪培育,保障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通过实施瘦肉型猪国家种源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等专项,瘦肉型猪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在完成全国遗传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本土猪培育行动,长期扶持独立自主的本土猪育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育繁推一体化模式,有利于保障我国核心种源的自主可控。


  5.2.2 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控,推动区域性联防联控


  科学优化疫情上报机制,强化各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在非洲猪瘟疫情管控中的作用,严格疫情处置,落实养殖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强屠宰、销售和食品生产经营等环节的监管。加强生猪养殖场非洲猪瘟病毒的监测与检测,提高早期发现能力。充分发挥各地养殖协会的作用,建立切实可行的区域性联防联控机制,推进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以保障区域内养猪生产安全。加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行性腹泻和口蹄疫等流行病学监测,关注毒株变异对疫病防控的影响。支持多联多价苗或亚单位疫苗以及高通量诊断检测方法的研发和审批,加强高层楼房养猪细菌病发生风险规律研究。


  5.2.3 持续推进低蛋白日粮等豆粕减量技术,推进生猪养殖节粮降耗与抗生素替代


  以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高转化率为目标,推广低蛋白日粮等豆粕减量技术,加快新饲料资源开发利用,通过规范生产工艺,配合使用添加剂,有效替代豆粕,扩大豆粕替代资源开发。开展基于净能和回肠可消化氨基酸的营养价值精准评定及动态预测模型构建,结合近红外分析技术和饲养智能系统,构建具有我国资源特色的饲料配方技术体系,大力推进生猪养殖节粮降耗。开发多种替抗资源或饲料添加剂组合的技术,支持和鼓励饲料企业和研发机构创制绿色高效安全新饲料和新饲料添加剂,持续优化抗生素替代技术。


  5.2.4 大力扶持和推进中小规模场设施化、机械化、自动化养殖


  围绕“生产高效、生态环保、管理先进、产品安全”的理念,依据经济可行的原则提升中小规模养殖场的设施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包括自动送料、自动饮水、精准饲喂、环境自动控制、臭气控制等关键环节,提高养殖效率,促进乡村振兴。


  5.2.5 推动肉品加工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


  强化我国地方特色猪肉质特性研究与高值化加工,构建我国特色猪肉质特性和加工特性大数据库。研发营养强化型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加强肉品智能化加工方面的自主研发,基于智能传感器和大数据的新数智加工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屠宰分割机器人、烫毛燎毛设备、宰后雾化喷淋设备、无人行车系统和智能加工决策平台;推进肉类绿色保鲜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构建以“绿色、高效”为核心的肉品全产业链绿色安全控制技术体系,推进储运保鲜智慧化,构建肉品全程全息智慧储运标准体系。


  5.2.6 强化产能调控,引导消费,确保生猪产业稳定发展


  生产方面:加强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减产能”是未来几年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引导企业合理规划产能;优化养殖成本结构,加强对饲料市场的监管力度,推动养殖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产业的稳定发展。


  市场与贸易方面: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波动,进一步完善生猪期货市场,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积极促进贸易健康发展,加强与主要猪肉出口国的合作交流,支持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我国生猪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加工与消费方面:推动加工企业转型升级,为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投入;引导消费市场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鼓励企业开发个性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来源:中国畜牧杂志

发布时间:2025年3月3日 15点31分


07

中国首次扩大监测采集日本

鱼类样本

来自SeafoodNews消息,2月20日中国首次采集了日本鱼类样本,这是联合国核监督机构牵头的对福岛核电站放射性污水排放的额外监测的一部分。

 

根据中日两国政府于去年9月份达成的一项协议,将努力解除对日本海鲜产品的进口禁令,这些样品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浓度水平将在实验室进行分析。

 

根据日本政府的说法,科学家们于周五(2月21日)在第二次额外监测任务中,在稀释处理水首次与海水混合前的储水罐中取样,此次任务包括中国、法国、韩国和瑞士。


来源: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

发布时间:2025年3月3日 14点34分


08

中国在2024年进口俄罗斯蟹

价值达到11.4亿美元

来自SeafoodMedia消息,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活蟹、鲜蟹和冻蟹总额达到11.4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了16.7%。

俄罗斯堪察加蟹在中国消费者中越来越受欢迎,截至2024年底,通过上海港口进口的活堪察加蟹863.42吨。

跨境物流和运输效率的提升促进了俄罗斯帝王蟹融入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新鲜的俄罗斯帝王蟹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大型超市和网店都能轻松买到。

全俄渔业企业家协会(VARPE)表示,俄罗斯积极开拓中国鲜活蟹市场,与酒店、餐厅和咖啡馆(HoReCa)供应商建立联系,并推广基于水族箱的消费标准,这种做法在日本和韩国的烹饪传统中很常见,但在中国却是新颖的。

活蟹占中国从俄罗斯进口蟹类总量的80%以上,按价值计算则占90%以上。

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甲壳类水产品(包括蟹和虾)总额达到13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7%。

在向中国出口甲壳类水产品的国家中,俄罗斯排名第二,仅次于厄瓜多尔(31亿美元),领先于加拿大(9.7亿美元)。

俄罗斯联邦农产品出口促

进中心(Agroexport)预测,到2030年,俄罗斯对亚洲国家的蟹类出口潜力将达到23亿美元。


来源:渔博会CFSE

发布时间:2025年3月3日 10点59分


09

全球三文鱼价格波动加剧,

中国市场全面下跌!

2025年第10周(3月3日至9日),全球三文鱼市场价格出现显著波动。挪威三文鱼现货价格大幅下降,智利三文鱼片价格在美国市场持续上涨,苏格兰三文鱼价格则保持稳定。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批发价格全线下跌,跌幅达5-15元/公斤。

根据业内消息,挪威三文鱼的现货价格受高供应量影响,环比下降7-10挪威克朗/公斤。目前,4-5公斤规格的价格约为82挪威克朗/公斤(折合7.32美元/公斤),5-6公斤规格约为86挪威克朗/公斤,6公斤以上的价格约为90挪威克朗/公斤。市场预计价格仍有下行压力。

智利三文鱼片在美国市场表现强劲,受情人节需求拉动,前期折扣库存迅速清空,导致市场价格持续攀升。FOB迈阿密报价显示,2-3磅规格的三文鱼片价格上涨至6.30-6.45美元/磅,3-4磅规格涨至6.40-6.55美元/磅,4-5磅规格涨至6.50-6.65美元/磅,较前一周均上涨0.05美元/磅。

欧洲市场方面,法国Rungis国际批发市场的三文鱼价格保持稳定,6-7公斤规格报价为9.50欧元/公斤,5-6公斤规格为9.40欧元/公斤,4-5公斤规格为9.00欧元/公斤,3-4公斤和2-3公斤规格均为8.30欧元/公斤。

中国市场方面,受需求疲软影响,进口三文鱼批发价格普遍下跌。2月28日,北京市场7-8公斤规格的挪威三文鱼报价96元/公斤,冰岛三文鱼报价85元/公斤,智利三文鱼报价85元/公斤,5-6公斤规格的宁波诺谛臻鲑报价80元/公斤。上海市场6-7公斤规格的法罗群岛三文鱼报价102元/公斤,挪威337厂三文鱼报价93元/公斤,苏格兰三文鱼报价100元/公斤,澳大利亚塔斯尔三文鱼报价90元/公斤。广州市场6-7公斤规格的挪威三文鱼报价98元/公斤,5-6公斤规格的澳大利亚塔斯尔三文鱼报价83元/公斤,智利三文鱼报价83元/公斤。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消费淡季,中国市场走货速度放缓,进口商已出现3-5元/公斤的亏损。此外,挪威渔场反馈,当前全球供需关系脆弱,上游供应商面临较大的价格压力,不同规格三文鱼的价格差距正在缩小,大规格鱼的溢价减少。短期内,市场价格或仍有下行风险,进口商需密切关注行情变化。


来源:冻品攻略

发布时间:2025年3月2日 06点30分



JIEJIA' NEWS

微信号|cccbn888

网站|news.cccb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