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美国牛肉价格被操纵?两大肉业巨头认赔8750万美元! |
02 | 受益中国需求,巴西大豆产销两旺 |
03 | 冻猪肉收储托稳市场预期 |
04 | 交通运输部关于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的公告 |
05 | 意大利新发一起蓝舌病疫情 |
06 | 8月能繁母猪存栏小幅下滑 仍超出正常保有量 |
07 | 双节过后看市场|鸡肉价格继续小幅上行 |
美国牛肉价格被操纵?
两大肉业巨头认赔8750万美元!
小嘉整理:
美国两大肉类巨头泰森食品与嘉吉同意支付8750万美元,就操纵牛肉价格指控达成和解。
据路透社报道,泰森食品将支付5500万美元,嘉吉支付3250万美元,以了结消费者提起的集体诉讼。原告指控这两家公司通过限制供应、合谋抬高美国牛肉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
这项初步和解协议已于周一提交明尼苏达州联邦法院,正待法官批准。这是自2019年该案启动以来,消费者方首次与被告达成和解。
据了解,约3600万在2014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通过沃尔玛、好市多等零售商购买牛肉产品的消费者符合集体成员资格。原告律师计划申请高达和解金额33.3%的律师费。
值得注意的是,泰森上周刚以8500万美元和解类似猪肉价格操纵诉讼。今年以来,JBS也已支付8350万美元与牧场主等原告达成和解,但均否认存在不当行为。
本案被视为美国肉类行业反垄断监管的重要案例,显示出司法机构对大型食品企业市场行为的持续关注。
来源:路透社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8日
内容整理:捷嘉资讯组
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受益中国需求,巴西大豆产销两旺
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Anec)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巴西大豆出口量预计将达到1.022亿吨,超过2024年和2023年全年的出口量。路透社分析称,这背后除了创纪录的大豆产量外,来自中国的强劲需求也是重要原因。
Anec预计,10月份大豆出口的发货量为712万吨,比去年同期高出约270万吨。Anec还预测,在11月至12月期间,预计还将出口800万吨,本自然年结束时,巴西将出口1.1亿吨大豆。该协会数据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大豆出口量在2023年曾达到创纪录的1.013亿吨,而这一纪录目前已被刷新。
巴西国家供应公司(Conab)数据显示,2024/2025作物季,巴西大豆产量升至63 亿蒲式耳(1蒲式耳等于27.216千克),成为出口量增长的基础。与此同时,巴西农民正受益于来自中国的强劲需求。据巴西通讯社报道,代表600万美国农民的美国农业局联合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受关税冲突影响,从6月到8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几乎为零”,并且中国未采购任何美国明年收获的新作大豆,此举为巴西、阿根廷等其他国家的供应商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
该组织表示,2025年1月至8月,中国仅从美国进口580万吨大豆,同比下降近80%。相比之下,巴西成为对华大豆主要供应国。同期,巴西向中国市场出口超过7700万吨大豆。阿根廷在暂停出口税后增加大豆销售,并在出口额超过70亿美元后退还了税款,此举推动了该国对中国大豆销售的增长。香港《南华早报》近日报道称,阿根廷大豆出口订单9月飙升至7年高点,中国进口商在出口税暂停期间采购了数百万吨。
中国是全球大豆贸易的主要市场,约占全球进口总量的60%。农业媒体“Farmdoc Daily”网站报道称,2024年,美国大豆产量的23%和巴西产量的48%出口至中国。美国曾是中国大豆主要供应国之一,但这一趋势在过去十多年间已发生转变。2011至2017年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占其出口总量的平均比例为60%;而在2018至2024年间,该比例下降至年均47%。美国农业局联合会分析认为,这种低迷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实施多年的供应商多元化政策的结果。
来源:环球时报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冻猪肉收储托稳市场预期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9月份,全国生猪均价为15.1元/公斤,同比下跌10.9%。为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当前生猪市场行情如何,收储对市场影响怎样,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行情缘何低迷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震荡下跌,近期跌幅有所扩大。”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说。
今年年初,生猪价格呈震荡下跌趋势,年中猪价反弹后再次下跌,9月最后一周价格为13.27元/公斤,同比下跌27.8%,较年初价格累计下跌19.9%。1月份至9月份,猪肉均价为25.97元/公斤,同比下跌4.8%,跌幅小于生猪。
朱增勇表示,供强需弱是导致猪价近期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从消费端来看,7月份、8月份猪肉消费处于季节性淡季,家庭及餐饮需求均有所下降。从供给端来看,1月份至8月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24870万头,同比增长17.4%。8月屠宰量依然明显高于上年同期。今年上半年新生仔猪数量稳步增长,持续高于上年同期,生猪产能持续释放。以往年份同期生猪出栏会季节性小幅回落,但今年7月份以来,大体重生猪集中出栏,叠加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现象减少,生猪供应反而较充足,叠加9月份部分养殖主体恐慌性出栏,导致“越跌越卖,越卖越跌”。
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9月份,白条猪批发加权平均价是16.46元/公斤,比8月份16.87元/公斤下降2.43%,同比下降29.36%;白条猪日均上市量为1895.13头,比8月份1734.84头增加9.24%,同比增长9.65%。
“白条猪供应充足,是肉价波动下行的主要原因。此前压栏及二次育肥的生猪都赶在这个时间段出栏,再加上规模养猪场的生猪也在减重出栏,使得近期阶段性供应过剩,对猪价形成了打压。”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说。
稳定产业预期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双胞胎等多家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参会。此前,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已多次召开生猪产能调控座谈会。
“今年以来,生猪产能持续增长、生猪供应阶段性过剩。针对生猪市场情况,政府已建立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调控体系。”朱增勇说,能繁母猪的产能影响的是10个月后的商品猪出栏。生猪生产周期包括112天妊娠期和6个月育肥期,共计10个月左右。现在的调控是为了保障未来市场的供需平衡。
他认为,短期可通过减少二次育肥、适当降低生猪出栏体重来平衡猪肉市场供给,通过冻猪肉收储托市稳预期。中期可通过合理淘汰低产能繁母猪,降低成本,降低市场风险。长期则需要通过调节能繁母猪存栏量,将能繁母猪存栏从当前的4042万头调减100万头,来保障市场整体稳定,确保养殖户获得合理收益,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8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官网宣布:为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
启动猪肉临时储备收储,依据是价格过度下跌。如何判断猪价过度下跌呢?先要了解一个概念:猪粮比。猪粮比就是生猪价格与作为饲料的玉米价格之比。猪粮比价采用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统计的每周生猪出场价格与全国主要批发市场二等玉米平均批发价格的比值。根据近年生产成本数据测算,对应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的猪粮比价约为7∶1。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设定的预警机制,当猪粮比价低于6∶1时,发布三级预警;当猪粮比价连续3周处于5∶1至6∶1,或能繁母猪存栏量单月同比降幅达到5%,或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累计降幅在5%至10%时,发布二级预警;当猪粮比价低于5∶1,或能繁母猪存栏量单月同比降幅达到10%,或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累计降幅超过10%时,发布一级预警。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2021年6月2日印发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明确,国家层面在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发布时暂不启动临时储备收储;二级预警发布时视情启动;一级预警发布时,启动临时储备收储。地方启动临时储备收储条件参照国家层面做法执行。
自今年8月第2周起,猪粮比持续低于6∶1,9月17日猪粮比为5.8∶1,部分中小养殖户已经开始亏损。8月25日,有关部门启动1万吨冻猪肉收储工作;9月19日,再次启动1.5万吨中央冻猪肉收储,规模较前轮增加。
截至目前,不包括轮换收储,今年已累计收储3.5万吨冻猪肉。“收储冻猪肉的根本目的是稳定市场、防止猪价过度下跌。收储与产能调控相辅相成,收储着眼于科学引导市场预期以短期稳定市场、缓解阶段性过剩和市场恐慌情绪,产能调控则从短中长期供给源头调节供需格局,降成本、调供给。二者结合,既能在短期托底行情,又能在中长期稳定产业预期,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朱增勇说。
价格有望企稳
统计显示,9月30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生猪期货2511主力合约以12355点报收,较8月25日收盘价13910点下跌了11.18%。10月9日,国庆长假后第一天,2511主力合约收盘报11595点,单日跌幅达6.15%。
“自2009年6月份我国首次启动调控预案以来,国家猪肉收储已实施过多次。政策调控效果,不同年份间差别比较大。”朱增勇说。
2009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收储后,有效扭转了猪价过度下跌的势头。据原农业部480个集贸市场监测点数据,2009年6月第2周生猪价格止跌企稳,从第3周开始连续15周回升。
2014年3月底,有关部门启动收储,4月第1周生猪价格跌幅趋缓,4月底企稳,5月初第2次收储后猪价快速回升。
2019年第二次收储启动时,猪价明显回升。
“以往冻猪肉收储对行情的影响表明,收储有利于养殖户减少恐慌性抛售,出栏速度放缓,从而推动猪价止跌企稳,叠加消费提振,价格有望止跌反弹。”朱增勇说。
刘通分析,冻猪肉收储托稳市场预期,龙头企业带头适度压缩产能,供求关系改善之后,猪价有望回升。
对于后市,专家表示,四季度生猪供给仍然处于比较充裕且稳定的状态,随着前期压栏大猪市场风险的释放,生猪出栏节奏将较平稳,有助于缓解供大于求的局面。从消费端来看,国庆、中秋季节性消费提升,再加上11月份南方陆续开始的腌腊行为,都会带动猪肉消费持续增长。综合来看,四季度猪价有望逐渐止跌企稳并回升,价格不会大起大落。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交通运输部关于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的公告
2025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关于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301调查措施,自2025年10月14日起,将对中国企业拥有或经营的船舶、中国籍船舶及中国造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严重违背了国际贸易相关原则和中美海运协定,对中美间海运贸易造成严重破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10月14日起,对美国的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拥有船舶所有权的船舶;美国的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运营的船舶;美国的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直接或间接持有25%及以上股权(表决权、董事会席位)的企业、其他组织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悬挂美国旗的船舶;在美国建造的船舶,由船舶挂靠港口所在地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对上述船舶,按航次计收船舶特别港务费,分阶段实施,具体收取标准如下(不足1净吨的按1净吨计)。
(一)自2025年10月14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400元人民币计收;
(二)自2026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640元人民币计收;
(三)自2027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880元人民币计收;
(四)自2028年4月17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1120元人民币计收。
二、船舶在同一航次挂靠多个中国港口的,仅在首个挂靠港缴纳船舶特别港务费,后续的挂靠港不再收取。同一艘船舶,一年内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不超过5个航次。
三、我部将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来源:交通运输部网站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意大利新发一起蓝舌病疫情
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消息,2025年9月30日,意大利卫生部向WOAH报告称,意大利发生一起蓝舌病疫情。
本次疫情发生地为撒丁大区南撒丁省,于2025年9月12日得到确认。疫情源头未知或不确定。经临床与实验室检测发现,有325只绵羊疑似受到感染,其中3只发病并死亡。
目前疫情仍在继续,意大利卫生部将每周提交后续报告。
来源:食品伙伴网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8月能繁母猪存栏小幅下滑 仍超出正常保有量
国内能繁母猪产能持续超出正常保有量,已触发去产能调控,政策明确将通过补贴退坡、淘汰低产母猪等方式将能繁母猪存栏量压降至3900万头的合理目标。但政策传导需要一定周期,8月没出现集中性猪瘟疫病,母猪存栏量未出现明显下调。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8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环比下滑0.1%,同比基本维稳,达到正常保有量的103.5%。
来源:农业农村部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9日
双节过后看市场|鸡肉价格继续小幅上行
据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统计,10月份以来,我省鸡肉价格继续小幅上行走高。本周(9月29日-10月5日),鸡肉市场销售均价为17.89元/公斤,同比降低4.54%,环比升高0.79%。在供减需增的情况下,鸡肉价格在调整中小幅上升。
肉雏鸡价格震荡回落,呈缓降趋势。本周,我省肉雏鸡均价为2.98元/羽,同比降低17.45%,环比回落0.33%。本周正值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养殖场户补栏基本停止,孵化企业也轮休放假。因此,市场有补栏需求,但议价情绪升温,孵化场让利,肉雏鸡成交价格微降。后市来看,10月上旬末期至中旬,孵化场出苗量或增加,加之毛鸡价格有下跌可能,利空鸡苗市场需求,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降低,孵化场排苗速度或放缓,苗价或整体下跌。
后市,节后鸡源供应或恢复增加,预计鸡价或稳中下滑,但降幅空间或较小。10月上中旬毛鸡出栏量增加,价格或偏弱运行;消费市场节后进入需求淡季,经销商多采取“随用随采”策略,产品走货放缓,短期呈现供强需弱格局,鸡肉价格或承压弱势回落。
长期看,随着我国推出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逐步落地,居民需求端有望逐步回暖。未来,白羽肉鸡行业有望在困境中实现突破,迎来更加稳健的发展。
建议肉鸡养殖场户优化养殖技术,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调整养殖计划。
来源:大众日报农村版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cccbn888
网站 | news.cccbn.com
本文内容来源于已标注的公开渠道,仅作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司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