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嘉 ·关注 | ①阿根廷 “解禁令”,牛业驶向国际市场新航道②国际贸易形式受禽流感影响发生变化,推动巴西鸡肉出口

★ 目录 ★

01

海关总署公告2025年第25号(关于进口泰国养殖水产品检验检疫和卫生要求的公告)

02

国际贸易形式受禽流感影响发生变化,推动巴西鸡肉出口;大豆和玉米综合成本对养殖业有利; 巴西鸡肉下半年出口将持续增长

03

张治礼会见智利经济部渔业副部长萨拉斯

04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爆发非洲猪瘟

05

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

06

阿根廷 “解禁令”,牛业驶向国际市场新航道

01

海关总署公告2025年第25号

(关于进口泰国养殖水产品检

验检疫和卫生要求的公告)

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与泰王国农业与合作社部有关泰国输华养殖水产品检验检疫和卫生要求规定,即日起,允许符合以下相关要求的泰国养殖水产品进口:

  一、检验检疫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与泰王国农业与合作社部关于泰国输华养殖水产品的检验检疫和卫生要求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

  二、进口产品范围

  养殖水产品,是指人工养殖的、供人类食用的水生动物产品及其制品、水生植物产品及其制品,不包括《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或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所列物种、活水生动物及水生动植物繁殖材料。泰国新增输华养殖水产品目录表见附件。

  三、生产企业要求

  向中国出口养殖水产品的生产企业(包括加工企业和独立冷库)和养殖场,应获泰国官方批准并受其有效监督。生产企业的卫生条件应当符合中国和泰国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向中国出口养殖水产品的生产企业应当由泰王国农业与合作社部(以下称泰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以下称中方)推荐注册。未经注册,不得向中国出口。

  四、进口产品要求

  泰方应确保输华养殖水产品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本国水域养殖;

  (二)原料及产品均未发生以下所列问题:

  1.泰国境内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以下简称《疫病名录》)中列明的或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规定的必须通报的与《议定书》产品相关的水生动物疫病,使输华养殖水产品受到或可能受到感染;

  2.泰国境内发生任何世界卫生组织(WHO)或WOAH通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影响或可能影响输华养殖水产品;

  3.泰国出口中国养殖水产品严重违反中国法律法规和《议定书》规定;

  4.根据国际标准,养殖区域受到污染物影响,如放射性污染物,已经污染输华养殖水产品。

  (三)未直接或间接使用(如在饲料中)中方禁用的药物或添加剂,按规定使用中方限用或允许使用的药物或添加剂;经主管当局检验,未发现中国法律法规中列明的致病微生物、有毒有害物质和异物。

  (四)所有输华养殖水产品经主管当局检验检疫,是安全的、卫生的,适合人类食用,未发现任何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理指征,未发现《疫病名录》中列明的和WOAH要求报告的水生动物疫病。

  (五)从养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中转和出口等全过程应符合双方水产品安全卫生要求和可追溯要求。同时符合冷链的相关安全卫生要求。

  五、证书要求

  泰国向中国出口的每一批养殖水产品应随附正本卫生证书,证明该批产品符合中国和泰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议定书》的有关规定。泰方应在卫生证书上完整填写养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中转和出口等全过程中涉及的生产企业信息,包括养殖场、加工厂和独立冷库的名称和注册编号等,不得遗漏上述任何环节涉及的生产企业信息。

  以上所列出的信息将用英文提供在中文或英文证书上。证书的格式、内容须事先获得双方认可。泰方应及时将证书样本、官方签发机构印章和签字官员笔迹提供中方备案。如证书样本的内容和格式、官方签发机构印章和签字官员笔迹有变更,泰方应至少在生效前一个月向中方备案。

  六、其他要求

  中国海关对输华养殖水产品实施入境检验检疫。

  对于不合格产品,将依照中国法律法规实施退回、销毁或其他处理。对发生严重问题或多次发生不合格问题的生产企业,中方将采取加强检验检疫或暂停进口等措施。

  特此公告。


海关总署

  2025年2月25日


02

国际贸易形式受禽流感影响发生

变化,推动巴西鸡肉出口;大豆

和玉米综合成本对养殖业有利;

巴西鸡肉下半年出口将持续增长

2025年 2 月 25 日,巴西动物蛋白协会ABPA表示:多个国家禽流感形势恶化,推动了全球对巴西鸡肉的需求;今年下半年出口将持续增长;巴西国内市场鸡肉消费保持平衡;此外大豆和玉米综合生产成本对于养殖业也很有利。

巴西动物蛋白协会ABPA年初对2025年的预测是:巴西鸡肉出口量将达到 540 万吨,比上年增长 1.9%。然而,受中国、欧盟和菲律宾等市场需求增加的推动,1月份出口量增长了近 10%。巴西产品出口价值也不断增长,1月出口收入增长了20.9%,超过出口量的增长。 目前根据每周收到的部分数据:2 月份的预计出口量将超过 45 万吨。

在巴西国内市场,ABPA 会长 Ricardo说:鸡肉仍然是大家最喜爱的有价格优势的动物蛋白,这对鸡肉消费产生了积极影响; 今年巴西国内消费保持平衡。ABPA预计2025年全国鸡肉产量将达到1,530万吨,比上年增长2.7%;巴西国内消费量预计为990万吨,增长2.1%。预计今年巴西人均鸡肉消费量将达到46公斤,增长2%。

从生产成本方面来看,形势是积极的,尤其是豆粕。 由于全球库存高企,且巴西大豆产量预计将达到历史性记录,超过 1.7 亿吨,大豆对于平衡肉类行业的生产成本起到积极作用。

根据高端科技研究中心(CEPEA:Centro de Estudos Avançados em Ciências  )的数据:1月份大多数监测市场的豆粕价格有所下跌。在巴拉那(Paraná)州西部地区,与 2024 年 1 月相比,降幅超过 13%。在其他地区,例如ljuí (南大河州RS:Rio Grande do Sul) 和Passo Fundo(南大河州RS: Rio Grande do Sul),价格降幅超过 20%。其中巴拉纳(Paraná)和南大河州RS(Rio Grande do Sul)都是巴西鸡肉生产主要地区。

Ricardo还说:农业领域的企业们对玉米生产也非常看好,由于大豆收获进展顺利,玉米生产将不会出现延误。 马托格罗索州(Mato Grosso)的情况尤其好,该州占预计收获的 1 亿多吨的一半。另外,作为全球市场谷物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中国今年的需求预计也会下降。

另外根据国家供应公司(Conab Companhia Nacional de Abastecimento) 的调查: “预计今年的玉米结转库存应该高于 2024 年的水平。几家咨询公司表示,总产量应该超过 1.3 亿吨,这些都有利于预测未来饲料成本”,Santin 强调道。

全球禽流感形式 - 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WOAH) 的数据,自 1 月 1 日以来,已有 34 多个国家出现禽流感疫情。仅在美国,就有 60 多起活跃疫情;此外英国有 64 起疫情;德国有 76 起;波兰有 40 起;荷兰有 36 起疫情。Ricardo补充说:“如果我们算上 2024 年下半年,将有超过 50 个国家面临这种情况。”

禽流感疫情在美国暴发,导致鸡蛋供应量减少,同时也影响了肉类市场。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数据,2024年北美出口商合计出口了330万吨鸡肉;较前一年减少了36.7 万吨。

此外,传统出口地区欧盟成员国也出现了病例,进一步限制了全球鸡肉贸易。拿欧盟来说,2024年的销售额低于四年前的水平。

巴西动物蛋白协会ABPA会长Ricardoj接着说:这种情况已导致进口商将采购转向巴西等稳定的供应国。 刚果就是一个例子,2024年刚果从巴西购买的鸡肉增加了26%;而美国的出口则减少了4.6万吨,比上年减少了49%。

“国际鸡肉贸易形势的变化加强了巴西作为鸡肉重要供应国的地位。禽流感对全球供应的压力导致更多进口商转向巴西产品,这种趋势应该会在今年下半年进一步加剧,因为下半年通常是出口较为强劲的时期”,Ricardo分析说。

除了禽流感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外,巴西还应受益于一些战略市场的具体情况。 墨西哥就是一个例子,巴西和墨西哥在2024年12月续签了PACIC “抗击通货膨胀和粮食短缺一揽子计划”(PACIC,Pacote contra a Inflação e a Fome西班牙语缩写)。与去年1月份相比,2025年1月墨西哥进口巴西鸡肉增长了650%。这种积极的出口应该会持续全年,从而加强巴西对战略市场出口的步伐。 还需要强调的是,美国一直是墨西哥鸡肉的主要供应国,80% 的墨西哥进口鸡肉都来自美国。


来源:巴西动物蛋白 ABPA

发布时间:2025年2月27日 16点34分


03

张治礼会见智利经济部渔业副

部长萨拉斯

2月26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在京会见智利经济部渔业副部长萨拉斯,双方就推动中智渔业合作交换意见。

  张治礼表示,为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中方愿与智方一道,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智利共和国联合声明》关于加强两国渔业合作的重要内容,夯实现有基础,不断深化中智渔业全领域、全产业链合作。

  萨拉斯高度赞同中方关于深化两国渔业合作的意见建议,表达希望继续强化沟通交流与合作力度,推动中智渔业合作迈上新台阶。

  双方就建立中智渔业合作机制、商签新的渔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拓展远洋渔业全链条合作、共同打击非法捕鱼活动、共同促进国际渔业资源科学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等多项议题达成共识。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年2月26日 21点50分


04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爆发非洲猪瘟

据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兽医部门统计,截至25日,雪兰莪州接受检查的114个养猪场中,有56个养猪场猪只感染非洲猪瘟,估计被感染猪只超过7.6万只。

  兽医部门指,受感染的养猪场距离均较接近,导致疫情迅速传播。

  官方规划,除了感染后自然死亡的猪只,其余猪只都将以二氧化碳安乐死后掩埋。所有受感染猪只将在3月份之内全部被处理。截至25日,已有近2000只猪只被处理。

  兽医部门负责人表示,政府部门将加强监管,避免病猪肉进入市场;并将对拒绝销毁受感染猪只的养猪场主采取法律措施。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年2月27日 14点48分


05

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生猪产能监测和调控,促进平稳发展。”“严格生猪屠宰检疫执法监管,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

  随着生猪产能调控措施的落实落地,2024年我国猪肉产量为5706万吨,比上一年减少88万吨,同比下降1.5%。从2024年第2季度开始我国猪肉价格逐步回升,下半年生猪养殖整体回归盈利状态,走出了持续亏损的困境。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聂赟彬说,为进一步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文件以更多的篇幅、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优化生猪产能、做好疫病防控,让人民群众能够吃到安全、放心的猪肉产品。

  2024年初,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从4100万头调整为3900万头。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7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正常保有量区间。在盯住能繁母猪保有量这个产能“总开关”下,2024年生猪出栏70256万头,比2023年减少2406万头,同比下降3.3%;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2743万头,比2023年末减少679万头,同比下降1.6%,生猪产能调控取得了良好效果。

  文件在原有“调控”的基础上,强调“监测与调控”协同发力。聂赟彬说,监测和调控都是优化生猪产能机制的重要举措。监测是调控的基础,产能监测为产能调控提供了数据支持,更加准确了解生猪市场供需情况。调控是监测的目的,产能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更好优化生猪产能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产能的合理调控。因此,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生猪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全面系统掌握生猪市场动态,及时向社会发布生猪生产、市场价格、发展形势等关键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及时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节奏,推动供需更好匹配。

  与往年相比,文件首次提及“严格生猪屠宰检疫执法监管”。近年来,随着生猪产业升级、产业链不断完善、各项措施有效落实,疫情风险得到很好的控制。但由于屠宰环节生猪来源复杂、运猪车辆易携带病毒等特点,加之部分屠宰厂(场)环境脏乱差、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使得屠宰环节疫病污染风险相对较高,很有可能导致疫情向其他环节扩散。聂赟彬说,文件加大对生猪屠宰检疫执法监管力度,是进一步保障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疫情传播扩散、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生猪屠宰检疫执法监管工作,建立健全生猪屠宰检疫监管机制,明确屠宰厂(场)的主体责任,提高猪肉产品的安全性。

  文件仍然强调要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体现了在疫病防控工作方面目标的一致性、任务的持续性、行动的连贯性。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非洲猪瘟等疫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但内疫反弹、外疫传入风险长期存在,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时有发生,对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要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保障防疫人员队伍和经费的落实,不断提升各环节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和综合防疫效能,深入开展疫病防控和净化工作。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年2月27日 16点01分


06

阿根廷 “解禁令”,牛业驶向国际

市场新航道

Milei elimina restricción de 1973 y abre el mercado de ganado vacuno en pie para exportación

26 de febrero de 2025 /Nexus



El presidente Javier Milei firmó un decreto histórico que deroga la prohibición de exportación de ganado vacuno en pie con destino a faena, una restricción que estuvo vigente desde 1973. La medida, que fue publicada este miércoles en el Boletín Oficial, elimina el Decreto N° 322/73 y es parte de la política de desregulación económica que el Gobierno viene implementando desde su asunción.

El Decreto N° 70/23, promulgado en diciembre del año pasado, ya había puesto fin a la facultad del Ejecutivo de imponer restricciones a las importaciones y exportaciones por razones económicas. En este contexto, la nueva decisión del gobierno argumenta que la prohibición de exportar ganado en pie era incompatible con el esquema normativo actual y contraria al principio de libre comercio que el gobierno busca promover.

El texto oficial del decreto subraya que, con esta nueva medida, se eliminan las restricciones a la oferta de bienes y servicios, y se aboga por la libre iniciativa privada, garantizando la libre competencia y la inserción internacional de Argentina en los mercados globales. Esta decisión también forma parte de la reforma del Código Aduanero que busca adaptar el país a los estándares internacionales.

Impacto en el sector ganadero y frigorífico

La eliminación de la restricción genera grandes expectativas en el sector ganadero y frigorífico, que verá en esta medida una oportunidad para mejorar sus exportaciones y posicionarse en nuevos mercados internacionales. Sin embargo, también despierta inquietudes sobre cómo afectará la oferta de carne para el mercado interno y si provocará un aumento en los precios al consumidor.

Sturzenegger: «Excluirnos de este mercado es un sinsentido»

El ministro de Desregulación y Transformación del Estado, Federico Sturzenegger, celebró la decisión, destacando que la prohibición impuesta en 1973 había sido una medida transitoria debido a un problema de abastecimiento, pero que, con el paso del tiempo, se convirtió en una restricción permanente sin justificación. «Nada en Argentina es más permanente que lo transitorio», expresó el funcionario, refiriéndose a cómo esta medida se mantuvo vigente por 50 años.

Sturzenegger también destacó que la mayoría de los países ganaderos permiten la exportación de ganado en pie. «92 países exportan ganado en pie, y los principales actores del mercado global son Australia, Francia y Canadá. Argentina, con su enorme potencial ganadero, debe ser parte de este mercado global», agregó el ministro, citando a Australia, que exporta 30.000 cabezas de ganado por barco, y a países de la región como Brasil y Uruguay, que exportan cientos de miles de cabezas de ganado anualmente.

La medida es vista como un paso crucial para integrar a Argentina en el comercio internacional de ganado y abrir nuevas puertas para su industria ganadera, que representa una parte importante de su economía.


小捷翻译整理:

阿根廷总统哈维尔·米莱签署了一项历史性法令,废除了自1973年以来一直生效的禁止活牛出口的限制。这一决定是阿根廷政府经济放松管制政策的一部分,旨在促进自由贸易和使国家适应国际标准。该法令的官方文本强调,通过这项新措施,取消了对商品和服务供应的限制,倡导自由的私人主动性,并保证了阿根廷在国际市场上的参与。

取消限制在畜牧业和肉类加工业中产生了巨大的期望。这些行业将此视为改善出口并在新的国际市场中定位的机会。然而,这一决定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主要是关于它将如何影响国内市场的肉类供应,以及是否会导致消费价格上涨。

放松管制和国家转型部长费德里科·斯特辛格对这一决定表示欢迎。他指出,1973年实施的禁令最初是由于供应问题而采取的临时措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成了没有理由的永久限制。斯特辛格还强调,阿根廷必须成为全球牛业市场的一部分,因为大多数畜牧国家都允许活牛出口。此举被视为阿根廷融入国际牛贸易的关键一步,为阿根廷的牛业打开了新的大门。


来源:Nexus网站

发布时间:2025年2月26日


JIEJIA' NEWS

微信号|cccbn888

网站|news.cccb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