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嘉 ·关注 | ①国家统计局:11月CPI同比增长0.2%,猪肉价格上涨13.7%②春节前生猪出栏量或创年内新高

★ 目录 ★

01

国家统计局:11月CPI同比增长0.2%,猪肉价格上涨13.7%

02

中国已批准进口挪威活雪蟹

03

中国虾市迎年底旺季,价格与需求双双看涨

04

FAO-Globefish预计今年渔业产量将增长2.2%

05

菲律宾发现首例H5N2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06

春节前生猪出栏量或创年内新高

01

国家统计局:11月CPI同比增长

0.2%,猪肉价格上涨13.7%

总台央视记者:

请问,您如何评价11月份经济运行表现?总体来看,11月份经济运行有哪些亮点和积极的变化?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在宏观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的作用下,11月份,生产较快增长,需求继续扩大,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楼市和股市趋于活跃,市场预期持续改善,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经济运行延续回升态势。具体来看可以归纳为:“生产升、需求增、就业稳、市场暖、质量优”。

“生产升”,主要是指工业和服务业延续回升态势。从工业来看,在“两新”政策带动下,工业生产稳中有升,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6%,比上月加快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从服务业来看,随着社会物流周转加快,以及提振资本市场和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服务业延续回升态势。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1%,虽然比上月略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在6%以上,这个增速是今年以来的次高增速,明显高于10月份以前的速度。其中,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增速分别比上月回升2.1和1.3个百分点。

“需求增”,主要是指消费和投资继续扩大。从消费来看,尽管受到“双十一”网购提前分流影响,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月有所回落,但是当月增速仍然快于三季度平均增速,消费回升的势头没有改变。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受到以旧换新政策支持的相关商品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1月份,限上单位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都保持两位数增长。从投资来看,尽管房地产投资还在下降,但是在“两重”建设和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发力显效下,投资增长总体保持平稳。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连续4个月保持基本稳定。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3%,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对投资的支撑作用比较明显。

“就业稳”,主要是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随着经济稳步回升,在就业支持政策作用下,城镇就业保持整体稳定,重点人群就业继续改善。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与上月持平,处于今年以来较低水平,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4%,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也在下降。

“市场暖”,主要指市场供求关系和预期回暖。观察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物价,从物价来看,受气温偏高、鲜活食品价格下行影响,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有所回落。但是,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涨幅比上月扩大。11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涨0.3%,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涨幅扩大。同时,11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降幅收窄,环比由降转涨,也显示出工业产品供求关系出现积极变化。从预期来看,11月份房地产销售回暖,股市成交较为活跃,制造业PMI继续回升,市场预期稳步改善,也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有利条件。

“质量优”,主要是指经济运行质量继续优化。各地区各部门强化创新驱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绿色转型,效果逐步显现。高技术产业增势较好。1-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8%,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数字经济发展向好,随着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数字产品生产和数字服务提供增势较好。11月份,集成电路制造增加值同比增长20.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9.3%,都保持较快增长。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我国新能源领域创新发展有力推进,绿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11月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1.1%和10.9%,成为绿色转型的重要亮点。

总的看,在宏观政策发力显效作用下,11月份,国民经济稳步回升,稳的基础在巩固,进的力量在增强,积极因素继续增多。但是也要看到,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请问发言人如何评价政策实施效果,是否达到了政策预期?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对于政策效果大家也比较关注。随着存量政策有效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快推出,政策组合效应持续发挥,带动国内需求扩大,促进商品生产增加,有效提振市场信心。10月份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新动能持续壮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运行呈现积极变化。应该说,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消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家电、家居、汽车等领域销售都保持较快增长。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2%、10.5%和6.6%,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拉动比较明显,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二是拉动了投资。“两重”建设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下,重点领域投资和设备更新投资都保持了较快增长,支撑了投资扩大,增强了经济中长期发展后劲。1—11月份,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40.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9.6%;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5.8%,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了65.3%,成为投资扩大的重要支撑因素。

三是带动了生产。“两重”“两新”政策通过释放市场潜在需求,有效带动相关投资品和消费品生产,促进了生产端扩张。11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月加快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接近50%。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生产保持较快增长。11月份汽车产量增长15.2%,空调和彩电产量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四是活跃了市场。在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和提振资本市场等各项政策作用下,10月份楼市和股市明显改善,11月份积极因素继续累积,市场交易较为活跃。11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都实现了正增长,重点城市销售改善更为明显;股票市场成交活跃,沪深两市股票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同比均增长1.1倍。

五是稳定了预期。各项宏观政策显效发力,不仅带动了生产需求回暖,也有效稳定了经营主体预期,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以来,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多数月份处在临界点以下,而9月份以来制造业PMI连续回升,其中11月份达到了50.3%,连续两个月处于景气区间,其中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比上月回升0.7个百分点,显示出企业对未来市场信心的增强。

此外,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注重推动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补短板,注重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下阶段,各项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组合效应有望持续释放,政策效果将继续显现。当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内生动能仍待增强。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有效发挥政策效能,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质效向好。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请问怎么看待11月份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此前加力推进的增量政策发挥的作用如何,有没有在数据上体现出来?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房地产不仅关系着民生,也关系着经济发展,各方面都高度关注。面对房地产市场新的变化,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多个部门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取消限购、限售、限价、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等限制性措施,降低利率、首付比例、交易环节税费,释放购房需求,降低购房成本,取得了明显成效。10月份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11月份楼市交易更趋活跃,市场预期改善,继续向着止跌回稳的方向迈进。

第一,市场交易趋于活跃。随着政策优化调整,购房门槛降低,购房负担减少,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得到释放。10月份以来房地产市场交易总体回升,11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情况进一步改善。1-11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降幅分别比1-10月份收窄1.5和1.7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当月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都实现正增长。从监测的40个重点城市销售情况看,1-11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降幅分别比1-10月份收窄1.8和2.1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当月分别增长10.2%和6.8%。

第二,房价回稳变化增多。随着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各项政策效果显现,房地产市场交易趋于活跃,交易价格出现回稳势头。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比上月增加10个,二手住宅环比上涨的城市比上月增加2个。从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来看,一线城市环比由上月下降转为持平,二线和三线城市环比降幅比上月分别收窄0.4和0.2个百分点。从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来看,一线城市环比上涨0.4%,二线和三线城市环比降幅分别比上月收窄0.2和0.1个百分点。

第三,市场预期继续改善。房地产市场交易改善、价格回稳带来了市场预期好转。PMI调查显示,11月份房地产业市场预期指数比上月回升1.1个百分点。对房地产市场从业机构的调查显示,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中,预期未来半年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保持稳定或上涨的受访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68.5%和57.1%,表明市场机构预期趋稳。

总的来看,在各项政策作用下,11月份房地产市场积极变化增多,市场信心得到提振,止跌回稳动能在增强,后期走势有望继续改善。下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认识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客观实际,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谢谢。


香港南华早报记者:

11月份有“双十一”还有政府以旧换新的补贴,但您刚才提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相比上月有所下降,请问能否进一步介绍一下消费的恢复情况?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大家也非常关心消费的增长情况,前面也提到,受“双十一”网购启动时间提前的影响,部分商品销售分流到10月份,相应11月份市场销售增速有所回落。但是,如果从10月份和11月份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整体情况看,仍然明显快于三季度增长。市场销售回升态势没有改变。同时,服务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也显示消费需求的扩大。具体来看,有以下特点:

一是市场销售总体回升。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0%,比上月有所回落,主要是受到“双十一”网购分流影响。如果将10月和11月两个月合并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3.9%,比三季度增速加快1.2个百分点,表明四季度以来市场销售总体回升。

二是政策效应继续显现。尽管11月份有不少类别的商品零售额增速有所放缓,但是以旧换新政策支持的汽车、家电、家装等领域市场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汽车类、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2%、6.6%和10.5%,均明显快于商品零售额增速,继续成为拉动市场销售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是房地产相关商品销售回升。随着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各项政策显效,近期房地产市场销售明显改善,带动房屋装饰装修需求扩大,相关商品销售出现回升。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由上月同比下降5.8%转为增长2.9%。

四是服务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在促进服务消费政策作用下,居民服务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支撑服务零售较快增长。11月份,居民餐饮消费增长加快,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服务零售额增长继续快于商品零售额。1—11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4%,快于商品零售额3.2个百分点。其中,交通出行类、通讯信息类服务零售额都保持两位数增长。

总的看,四季度以来市场销售总体回升的态势延续,政策拉动效果继续显现。当然也要看到,消费增长的内生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下阶段,要积极稳就业促增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提升居民消费倾向,大力提升供给质量,更好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谢谢。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经济数据自9月底以来的上升并没有导致CPI的上升,而11月份的CPI仍然是比较疲软的,还想请问您对CPI的前景是如何看的?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物价是观察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中国来讲,CPI当中食品权重比较大,对CPI的影响比较大。观察供求关系,不仅要看CPI总的变化,还要看核心CPI的变化。从11月份的情况来看,主要受食品价格下行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环比降幅扩大,同比涨幅回落。但从核心CPI情况看,同比涨幅连续扩大,显示出市场供求关系在改善,这也说明观察价格变化要多个角度综合来看。

从环比来看,11月份CPI下降0.6%,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11月份全国气温偏高,冷空气过程偏少,有利于鲜活食品生产和储运,带动食品价格降幅扩大,拉低居民消费价格。11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下降2.7%,降幅比上月扩大1.5个百分点,食品中的鲜菜、猪肉、鲜果、水产品下降幅度在13.2%-1.3%之间,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约0.46个百分点,占CPI总降幅的八成左右。

从同比来看,11月份CPI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行是同比价格涨幅回落的主要影响因素,11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比上月回落1.9个百分点,食品中的鲜菜和猪肉价格涨幅均比上月回落,鲜果价格由上月上涨转为下降。

从价格变化来看,最近几个月CPI同比涨幅连续回落,主要受食品和能源价格波动影响,其他商品服务价格保持总体稳定。随着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组合效应的显现,市场供求关系出现改善迹象。11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涨0.3%,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涨幅扩大。同时,部分服务领域价格涨幅有所回升,11月份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4%,其中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在需求改善带动下,市场供求关系出现改善迹象,部分领域价格小幅回升。下阶段,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工业消费品多数供应充足,服务供给总体稳定,经济回升将带动市场需求扩大,有利于CPI改善,CPI有望继续保持小幅上涨。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2024年11月份PPI环比由降转涨,同比降幅收窄,请问这背后有哪些因素,您如何看待未来PPI的走势?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11月份,在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作用下,工业品市场需求有所改善,加之部分行业产能优化调整,带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回升。

从环比来看,11月份PPI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1%。其中,原材料相关行业价格有所上涨,水泥制造、玻璃制造价格分别上涨6.2%和1.8%,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2%和0.2%。从同比来看,11月份PPI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9%,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在主要行业中,石油化工、计算机通信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价格降幅均有所收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涨幅扩大。

也要看到,国际原油价格下行对国内相关行业输入性影响也在显现。11月份,石油开采、有机化学原料制造价格均环比下降1.4%。同时,国内部分行业技术进步加快,相关产品价格也出现下行。11月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价格环比下降0.8%。

从这些情况来看,尽管存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输入性因素和国内部分行业价格下行两方面影响,但随着宏观政策显效,工业品供求形势出现改善迹象,一些领域价格出现止跌回稳,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下阶段,要继续发挥好各项宏观政策效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推进创新驱动,稳步推进产能调整,促进产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带动市场价格企稳回升,改善企业经营和发展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11月份的工业生产数据增速相比上月有小幅回升,请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工业增速回升的态势是否能持续?另外,还想关心一下11月份的PMI,它是连续第二个月处于景气区间,PMI回升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工业生产一直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在宏观政策效应释放作用下,11月份工业增速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尤其制造业增长加快,新动能持续壮大,企业预期改善,为经济平稳运行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看:

一是生产稳中有升。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增速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出口对工业生产拉动明显。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7.4%,比上月加快了3.7个百分点。

二是升级发展向好。在推动工业高端化发展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都保持了较快增长。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7.8%和7.6%,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从行业看,汽车和电子行业增势较好。11月份,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2%和9.3%。从产品看,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增长较快,11月份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8.7%和29.3%。

三是智能、绿色转型持续。在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推动下,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态势明显,智能设备、绿色产品生产高速增长。11月份,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60.6%、13.9%;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1.1%和10.9%。

四是企业预期改善。这也是您所关心的,PMI回升主要是随着宏观政策显效,市场需求改善,制造业企业采购经理人指数9月份以来持续回升。11月份,制造业PMI为50.3%,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上升,连续两个月在临界点以上。其中,制造业生产经营预期指数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显示企业对未来市场信心增强。

总的看,11月份工业生产稳中有升,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持续深入,企业预期改善。但部分工业企业还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竞争加剧、盈利困难等问题,经营压力较大。下阶段,要落实好支持工业发展各项政策,扩大国内需求,优化调整产能,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谢谢。


路透社记者:

从前11个月的数据来看,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实现是不是能够顺利实现?能不能展望一下2025的发展前景,怎么样才能有效扩大内需,尤其是提振消费,应对外部可能的冲击?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对于全年发展目标,大家也比较关注。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调整转型困难有所增多,经济运行一季度开局良好,二、三季度压力有所增大。面对复杂的局面,党中央科学决策,加大逆周期调控,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后,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快推出,四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积极变化显著增多。从全年情况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有望顺利实现。

第一,经济运行继续回升。尽管受到短期因素影响,11月份个别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但从四季度以来情况看,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好于三季度,经济回升势头没有改变。如果将10月和11月合并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比三季度加快0.4、1.4和1.2个百分点。从11月份当月来看,作为工业主体的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服务业中,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分别比上月加快2.1和1.3个百分点,这些都有利于经济回升向好。

第二,宏观政策拉动明显。四季度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推出,与存量政策组合效应加快释放,扩大了需求、带动了生产,促进了经济回升向好。表现在10月份主要指标回升明显,11月份延续回升势头。从11月份情况看,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的家电、家居、汽车类商品都保持较快增长,“两重”建设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制造业增长加快,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效果继续显现,将有力支撑经济回升向好。

第三,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期,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创新步伐,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集成电路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支撑作用持续增强。11月份集成电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过20%,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过50%。同时,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了新兴行业的发展。11月份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第四,市场预期信心继续改善。宏观政策效果显现,市场需求回暖,股市楼市趋于活跃,市场预期信心继续增强,有利于经济良性循环。11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面积、销售额都实现正增长,沪深两市成交量和成交金额继续保持大幅增长态势。经营主体预期继续改善。11月份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回升,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处在景气区间,制造业和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出现双双上升。这些积极变化,有利于扩大消费和投资,带动经济回升。

综合来看,尽管今年以来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是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针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科学决策,及时出手,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加快显现,经济运行明显回升,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有望顺利实现。从明年来看,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拖累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复苏,地缘政治冲突对于全球能源等大宗商品供给的负面影响尚难预料,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调整外溢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调整转型仍在推进之中,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居民就业增收、化解风险隐患仍需要持续用力,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明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下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经济持续向上向好,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谢谢。


九派新闻记者: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是什么原因?包括相关数据能否介绍一下?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今年粮食再获丰收,应该说非常不易。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达1.41万亿斤,比上年增加222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今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政策支持发力显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提高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等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种粮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02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9亿亩,比上年增长0.3%,连续五年保持增长。

二是“两藏”战略深入实施。各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合理增密、水肥一体、“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等技术,有效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加之今年全年大部分农区气象条件总体有利,光温水配合较好,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94.7公斤,比上年增长1.3%。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80%。

三是粮食生产责任有力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实施,各地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多措并举促进粮食生产,取得了扎实成效。2024年全国31个省(区、市)当中有26个增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增产作用明显,充分体现了“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要求。

总的来看,尽管今年局部地区发生了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再上新台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谢谢。


来源:国家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6日 17点05分


02

中国已批准进口挪威活雪蟹

来自SeafoodNews消息,中国有关部门已批准从挪威进口活雪蟹。

 

11月挪威渔业和海洋部长Marianne Sivertsen Næss在北京会见了中国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

 

Marianne Sivertsen Næss表示,在与中方会谈后,中国迅速开放从挪威进口活雪蟹,这表明访问对促进挪威利益的重要性。

 

他指出,亚洲市场对活雪蟹的兴趣越来越大,进入中国市场对挪威出口商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潜力。挪威食品安全局在2024年的国家预算中获得了500万挪威克朗,用于扩大海产品的市场准入,为加强该工作,又额外获得300万挪威克朗资助,累计800万挪威克朗。

 

挪威雪蟹配额总量的10%已经预留用于活蟹交付。2024年挪威雪蟹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有所增长。今年到目前为止,挪威雪蟹对美国的供应量780万磅,该数量已超过2023年全年的总量,较2022年的总量高出140.8%。

 

挪威和中国将有机会加强两国关系,双方正在就出口更多活海鲜进行对话,挪威政府正在制定计划,为挪威青蟹、海胆、牡蛎等活品出口中国铺平道路。


来源: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6日 14点31分


03

中国虾市迎年底旺季,价格

与需求双双看涨

中国虾产业对今年年底的市场表现寄予厚望,受国内消费增长预期和政府刺激政策的推动,预计12月底市场将迎来回暖。12月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扩大国内消费将是2025年的重要战略之一,同时通过稳定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引导经济从通缩走向适度通胀。这一政策背景也为虾产业注入了乐观信号。

业内人士普遍对节日期间的市场需求持积极预期。通威集团的发言人表示,元旦和春节期间(1月29日)本地养殖虾的供应将相对充足,因为广东和江苏的养殖户都在等待价格上涨的机会。不过,从全球范围看,养殖虾产量正在减少,尽管1月份的价格预计将保持相对稳定,但从3月至5月可能会出现上涨。

目前,全国虾价表现出地区分化。广西地区农场出厂价上周大幅下跌,60只规格的虾每公斤价格从42元跌至34元,降幅达19%;福建则从41元跌至36元;而广东则维持在42元的高位。相比之下,北方地区价格表现更加坚挺,山东的价格上涨2元至每公斤38元,江苏则保持在33元不变。

进口冷冻虾市场也在过去两周出现价格下滑。主流规格(如20/30、30/40、40/50只规格)的价格都有所下降。天津港的冷冻库存量逐渐减少,目前厄瓜多尔供应的12公斤包装30/40只规格产品每箱价格为535元,比11月中旬下降了10元。虽然10月份中国进口虾量同比减少11%至6.83万吨,但环比增长了5.3%。

尽管进口成本提高和库存压力增大,国内下游批发市场尚未进入节前补货阶段。然而,随着节日临近,电商渠道对20/30和30/40规格零售包装虾的需求快速增加,特别是在天津港等主要货源地,采购活动正在升温。

业内进口商预测,12月底冷冻虾价格将出现上涨,但具体涨幅取决于消费情况。北京的一位进口商表示,大多数进口商当前保持均衡库存,根据市场波动调整策略,以避免去年高库存带来的风险。

加工商对未来几周的市场表现也持乐观态度。广东一位加工厂负责人表示,近期短期订单有所增加,特别是针对火锅食材的虾丸和虾滑产品。第四季度的销售情况相较前期已有改善,中国新年期间的消费增加将成为主要趋势之一。他还提到,由于国内存款利率较低,储蓄收益减少,加上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人们的消费意愿正在增强。

预计12月20日之后冷冻虾价格将出现短期内显著上涨。去年同期,中国的高库存曾一度压制市场表现,但今年电商销售的强劲增长有效缓解了库存压力,这为节日市场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来源:冻品攻略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6日 06点30分


04

FAO-Globefish预计今年

渔业产量将增长2.2%

来自SeafoodMedia消息,据FAO-Globefish报道,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产量预计将在2024年增长2.2%,达到近1.92亿吨。


  野生捕捞量预计将反弹1.1%,从2023年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鳀鱼存量造成的影响中恢复。


  秘鲁已将2024年的鳀鱼捕捞配额设定为超过500万吨,这将为水产饲料生产提供充足的海洋原料,但全球鱼油储备仍然有限。


  预计水产养殖产量将增长3.1%,这得益于中国、印度和越南产量的增加。此外,油料作物、谷物和海洋原料的丰收也可能在未来一年降低饲料成本。


  尽管全球贸易量小幅增长1%,但2024年渔业贸易的价值预计将下降1.2%,包括欧盟、中国、美国和日本在内的主要市场,由于消费者信心不足和经济不确定性,进口价值预计将减少。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谓的“大幅紧缩”之后,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央行随之缩减了利率,这标志着借贷成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达到最高水平。然而,水生食品的消费仍然低迷。


  2024年上半年,受通胀困扰的消费者减少了对海产品的消费,导致消费和贸易增长疲软,挪威、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市场条件尤为严峻。


  2023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扰乱了海洋生态系统,减少了全球渔获量并推高了商品价格。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报告称经济损失显着,阿拉斯加州渔业的盈利能力在2021年至2023年间减半。


  渔业部门仍在努力应对近期气候事件所带来的后果。海洋热浪,如2017年发生的一次,对鳕鱼、螃蟹等关键物种造成了严重影响,危及这些渔业的长期可持续性。


  据估计,阿拉斯加州海产业的累计损失达18亿美元,此外,还导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损失了额外的43亿美元。


来源: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6日 14点21分


05

菲律宾发现首例H5N2型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据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12月11日报道,菲农业部当天称,北甘马粦省塔利萨伊市畜牧局于6日在当地养鸭场发现菲首例H5N2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这是一种可传染给人的禽流感亚型,当地已在一公里监控区内实施了隔离措施,对禽类的扑杀已于10日完成。2024年6 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曾表示,墨西哥出现首例确诊人类感染该病毒病例,一名患者死亡,该患者“没有接触家禽或其他动物的病史”。


来源:商务部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3日 20点35分


06

春节前生猪出栏量或创年内新高

上游产能传递以及消费旺季后置,共同推动11月生猪出栏量创年内高点。2025年春节前(12月至1月),供应端继续发力,预计12月生猪出栏量或创年内新高,叠加需求旺季来临,生猪、猪肉市场处于供需两旺局面。


11月生猪出栏量创年内高点

季节性需求增加、养殖端积极出栏,共同推动11月份国内生猪出栏量创年内高点,符合季节性规律。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196家样本企业生猪出栏总量近1490万头,环比增幅2.45%,同比增14.68%。这是供需基本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生猪的繁育周期来看,10个月前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了当月的生猪出栏量基数。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2月196家样本企业能繁母猪存栏量777.19万头,环比减少0.97%。理论上11月生猪出栏量环比是减少趋势。

其次,从生猪育肥周期来看,5.5-6个月前的仔猪销量决定了当月生猪理论出栏量。上市公司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5月、6月8家上市猪企仔猪销量环比均是下降趋势,并且6月份环比降幅达到近25%。对应今年11月生猪理论出栏量也是下降的,局部地区常规猪病出现亦或加剧这种趋势。

这种理论数据上的偏差是由行业内多种行为造成的,即预期与现实“碰撞”的结果。卓创资讯调研以及监测数据显示,养殖散户压栏增重、二次育肥户集中出栏以及上市企业冲刺年度任务,均是11月份生猪出栏量继续增加的具体表现。根本原因是业者对四季度大猪需求增量预期较高,预期养殖盈利可观。由于饲料成本偏低,一方面是散户从9月底10月初开始进行压栏增重,另一方面是10月份二次育肥户积极补栏120公斤左右猪源。除此之外,就是上市公司冲刺年度目标。上市公司财报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17家上市公司生猪总出栏量1506.85万头,环比增长1.35%,其中一家企业环比最大涨幅为16%。


2025年春节前生猪理论出栏量仍较充足

从生猪养殖的季节性规律来看,春节前养殖端将集中出栏,落袋为安。根据生猪的繁育周期判断,2024年3-4月样本企业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了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生猪出栏量基数。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3-4月196家样本企业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幅分别为1.64%、0.42%。根据生猪的育肥周期判断,2024年6-7月份仔猪销量决定2024年12月、2025年1月的生猪出栏量。从图中可看出,8家上市公司仔猪销量仍处于下降趋势,预计2024年12月、2025年1月生猪出栏量或高位下降。通过不同的周期平移发现,2024年12月、2025年1月生猪出栏高峰期恰逢需求旺季,生猪市场或呈现供需两旺的状态。

综上所述,由于上游能繁母猪产能、仔猪销量增加,以及养殖环节集中出栏,预计2025年春节前(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生猪出栏量将达到年内新高点,叠加出栏体重处于季节性高位,猪肉供应量增幅或更明显。终端需求恰好的是春节前旺季,预计生猪、猪肉以及终端需求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


来源:卓创农业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6日 17点04分


JIEJIA' NEWS

微信号|cccbn888

网站|news.cccb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