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嘉关注 | NEWS
上周肉类价格继续回落,其中猪肉批发价格每公斤25.56元,下降4.8%
——商务部
据商务部监测,上周(5月17日至23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下同)下降1.5%,肉类价格继续回落,其中猪肉批发价格每公斤25.56元,下降4.8%,羊肉、牛肉批发价格分别下降0.6%和0.2%。禽产品价格略有下跌,其中鸡蛋、白条鸡批发价格分别下降0.7%和0.3%。水产品价格小幅上涨,其中鲢鱼、鲤鱼、鲫鱼批发价格分别上涨1.6%、1.2%和1.1%。
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和山东卓创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监测,2021年第20周(即2021年5月17日-5月21日,以下简称本周),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23.86元,环比下跌2.3%,同比下跌33.8%,较上周扩大1.0个百分点。
本周国内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以下简称“猪肉价格”)环比下跌。周内规模养殖场出栏计划增多,下调生猪售价。终端需求低迷,猪肉价格继续下跌。因部分屠宰企业收购大体重生猪进行分割入库,大体重生猪存栏减少,本周生猪及猪肉价格下跌速度减慢。
自2021年4月开始,全国生猪出栏均价处于下降态势。5月11日,猪价降到了自2019年10月第五周猪价最高时以来的最低点,为18.54元/公斤,较最高时已下跌了41.31%。对养殖户来说,这个价格已经快接近成本价了。
中国是世界上的养猪、消费猪大国,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猪肉都进了中国人的肚子。在去年国内的肉类总消费中,猪肉的占比也超过了60%。但是,中国养猪企业的成本却居高不下。除了猪瘟的影响,导致成本升高的主要是种猪性能差、饲料“卡脖子”两大问题。
种猪和饲料是猪场两项重要的“原材料”。它们的重要性之于猪场,就像芯片之于手机。中国每年都要用飞机从国外进口数万头种猪,其依赖程度可见一斑。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 朱增勇:
“中国培育出来的种猪的商品代生产效率跟国外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直接的表现就是成本竞争力不强。国外生猪成本一公斤在8元-12元,我们国家当前要到17元甚至更高,至少高40%以上。”
目前没有任何政策限制外国种猪进口,看似并不紧迫。但依赖进口对中国整个生猪产业的影响会有很大的不可控性,包括产业化和猪肉价格的稳定性。
饲料的重要性更不必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饲料“卡脖子”要比种猪“卡脖子”的问题更为严重。饲料的原料——玉米和大豆——80%以上都需要依靠进口。大豆作为同时拥有经济和政治敏感性的农作物,价格受政治和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对于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猪企来说,饲料原材料大多依靠进口的事实给企业经营增加了一重不确定性。
中国生猪养殖落后的问题得到了政府的重视。2009年国家就提出了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年5月,《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要大力支持专业化育种和联合育种发展。到2035年,建成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核心种源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保障更高水平的良种供给;形成“华系”种猪品牌,培育3个-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猪企业。
饲料“卡脖子”问题同样也得到了重视。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加大农作物领域的科研育种,打好“种业翻身仗”。为广辟饲料来源、提升饲料利用水平,中国农业农村部印发《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提出了饲料替代方案。菌种蛋白等新兴产品能够提高饲料吸收率,减少饲料消耗。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 朱增勇:
“种猪育种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复杂的过程。”
虽然还需要从国外引进种猪,但是数量并没有消费者理解的那么庞大。
2020年一共从国外引进了3万头种猪。引进的理由有二:
一是因为非洲猪瘟之后猪价上涨,企业会选择直接从国外引进品种,这样会加快整个生猪产业的生产和产能的扩张。
其次是之前引进的品种出现了退化,需要继续从国外引进进行补充。在“十三五”期间,从国外引进种猪的平均水平是1万-1.5万头左右。
当前,中国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严峻。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业扩产提速,带动了玉米和大豆需求大幅增长。目前,中国80%的大豆依靠进口。中国玉米自给率虽然达到95%以上,但由于自非洲猪瘟以来中国生猪行业复苏,导致对玉米的采购需求持续高涨,同时也推高了玉米价格。
就饲料而言,国内养猪的成本至少比国外高40%,而且受国际市场不稳定性影响大。中美贸易战时期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大豆关税增加、以及最近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养猪的成本。
大豆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农业机械化以来,人力费用比例大大降低。机械化程度越高,大豆生产成本就越低。这对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美国是一大利好。
中国的大豆进口来源高度集中,90%以上是从美国、阿根廷和巴西进口的。一旦发生国际经贸摩擦就将影响中国粮食进口的稳定性。2018年中美贸易战时期,两国互相加征关税,中国向美国大豆征税25%。此后,美国对中国大豆的出口量下跌约70%。
粮食价格的高低与猪肉价格的高低并不挂钩。粮食的价格主要由国际市场价格决定,猪肉价格主要由市场供需决定。粮食涨价的影响并不一定能够传达到消费终端。
养猪企业最直接的对抗粮食涨价的方式就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让猪长得更快,尽可能少地消耗饲料。猪场负责人表示,改善猪的生活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
未来技术改革可以改善饲料依靠进口的问题。北大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黄季焜表示,通过生物育种等技术,玉米单产可以增加10%以上,中国玉米的自给率可以达到95%,技术创新可显著缓解进口压力。
可技术提升对改善大豆进口现状能起到的作用并不大。黄季焜表示:“中国大豆缺口太大,且大豆与玉米生产是竞争关系,生物育种等现代先进技术能够提高单产,但无法改变国内大豆需求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为了减少粮食依赖进口的风险,《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提出可以用小麦、大麦、米糠、木薯等替代部分饲料中的玉米;用菜籽饼粕、棉籽饼粕、花生饼粕等来替代豆粕。并提出在中国不同地区玉米豆粕减量的具体替代方案。
一些新型产品的推出能够提升饲料利用率,从而有效减少饲料依赖进口的风险。上述有机农场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他们在使用一种菌体蛋白,添加到饲料里能够提高猪10%-15%的玉米吸收,有效减少玉米消耗。
生猪跌势汹涌,再秀纪录新低:
多重利空因素共振,生猪遭空头疯狂屠戮,周四跌势汹涌,挫幅达到4.12%,将纪录低位进一步改写至22400元。成交量继续放大,持仓量也再度增加,表明下行动力较强。
尽管非洲猪瘟阴霾不散,但国家鼓励生猪养殖,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年内生猪供应整体宽松。
大肥猪接二连三的抛售热潮持续压制生猪价格,且生猪产能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市场供应压力较大。同时,大量进口冻品及前期积压冻肉持续涌入市场,而终端需求依然不足,悲观氛围持续笼罩。
相 关 数 据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4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长1.1%,连续19个月增长,同比增长23.0%,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7.6%。目前生猪存栏量一直保持在4.16亿头以上,已经基本接近正常年份水平。
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和山东卓创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监测,2021年4月,16省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月平均值每公斤28.82元,环比下跌15.7%,同比下跌33.5%,比上月扩大5.7个百分点。生猪存栏从3月份起恢复环比增加,猪肉供应逐渐宽松,后市看涨预期降低,加上4月上旬猪肉消费疲软,导致生猪和猪肉价格持续下滑。4月中下旬,部分下游企业着手“五一”节前备货,生猪价格触底反弹,但幅度有限。总体上看,猪肉月均价大幅下跌。
注:本文仅供参考,不具任何投资指导意见!
<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来源:商务部、财经杂志、文华财经